近期的一波霧霾天氣“襲擊”了國內大部分地區,根據中國氣象局的數據顯示,此番霧霾波及25個省份,一百多個大中型城市,全國平均霧霾天數創五十二年來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蘇等地均創下歷史紀錄。
在霧霾天氣背景下,人們對防護以及空氣凈化類產品的需求不斷上升,甚至催生了所謂的“口罩經濟”?諝鈨艋O備也成為近期全國性的熱銷商品,很多產品都打出針對PM2.5、甲醛等有害物質,凈化效果達到99%以上,不過央視《每周質量報告》近期披露空氣凈化設備市場亂象:空氣凈化設備產品存在標稱貓膩等問題,部分小型產品臭氧釋放量超標,對人體造成傷害。業界也呼吁,目前空氣凈化設備行業標準缺失,除了安全等之外,還應在強制性標準中加強反映凈化能力的指標。
筆者在家電賣場發現,確實市面銷售的很多空氣凈化設備產品都標稱對PM2.5、甲醛等有害物質具有凈化功能,其中部分產品宣稱其凈化效果高達99%以上。專家表示,衡量空氣凈化設備的凈化能力,僅僅了解去除率是不夠的,還需要和適用面積等因素結合起來,才能綜合判定一款空氣凈化設備凈化效果的好壞。
日前上海市質監局對空氣凈化設備產品進行監督抽查,共抽取了20個品牌的空氣凈化設備產品,并依據上海市強制性的地方標準《DB31/622-2012空氣凈化設備能源效率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級》首次進行了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發現空氣凈化設備標高和不標適用面積的現象非常嚴重,所謂的“適用面積”是指空氣凈化設備適合使用的最大室內面積,其大小與潔凈空氣量密切相關。
結果顯示,有7種空氣凈化設備產品沒有標注適用面積,其中不乏知名品牌。其余標注適用面積的產品中,有9種實測值沒有達到產品標稱的適用面積。6種既標注了適用面積也標注執行標準的空氣凈化設備中,4種未達到標稱值。
專家認為,虛標適用面積對于企業來說既可能降低成本又可能提高銷量,但是這種行為對于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來說卻是一種侵害。適用面積增大一倍的話就相當于潔凈空氣量,也就是常說的CADR值增大一倍,這就意味著風量、噪音、功率都得大幅度地上升,從總體成本上來看的話大概會增加1.5倍左右。
此外,網上銷售的不少低價的小型空氣凈化設備產品都宣稱自己的產品能夠產生臭氧、負離子、可以快速殺菌、清除室內甲醛、苯、胺等污染,還有降低血壓、改善心肌功能的效果。據了解,這類小型凈化設備產品的工作原理相當簡單,就是通過釋放臭氧來達到凈化的效果。按照國家標準,空氣凈化設備臭氧濃度不得大于0.1毫克/立方米,室內臭氧濃度不能高于0.16毫克/立方米,超量臭氧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事實上,2013年以來,關于空氣凈化設備存在標稱不明、價格虛高、虛標凈化能力等各種問題的報道還有很多,讓外界有種空氣凈化設備行業自己都有待凈化的感覺。行業亂象從何而來?
近年來隨著空氣質量事件頻發,引發了市場對于空氣凈化類產品的關注。不過,現在國內空氣凈化設備家庭擁有率不到1%。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27%和17%的占有率存在較大差距。國內進行空氣凈化類產品生產的企業數量也相當有限,公開的資料顯示,截止到2011年,國內僅有室內空氣凈化設備企業200余家,其中大多數還都是中小型企業。
正是因為保有量存在巨大提升空間,越來越多的國產品牌進入到這一領域,希望分得更多杯羹。此外,凈化設備本身生產工藝并不復雜,也讓不少小企業得以進入該領域,這類企業的產品多在線上銷售以及低端渠道銷售。在電商平臺上了解,凈化設備價格差異很大,大品牌一般多在千元以上,但也有很多不知名的小品牌價格在一兩百元,甚至不到一百元,這些產品也宣稱具有凈化空氣的功效,因此銷售量還比較大,近期銷量最高的產品月銷售超過三千臺。
短期內大量企業扎堆進入也暴露了背后行業標準、認證缺失,市場無序競爭等問題。據了解,到目前為止,空氣凈化設備仍不失國家強制認證產品,只有安全認證,沒有對空氣凈化設備凈化效果的綜合評價方法和檢測標準?諝鈨艋O備市場目前處于初級階段,巨大的市場前景吸引了多數家電制造企業的涉足,由于標準及相關政策的缺乏導致市場競爭門檻較低,夸大宣傳、OEM等造成市場亂象,亟需國家強制性標準出臺,規范國內空氣凈化設備市場以及正確引導消費者選購。